人物小传
王劭廉(1866-1936),男,字少荃,天津人,祖居天津市。清末民初文人,我国早期新式教育的先驱、 顺天学堂最早的英文教师。光绪丙成丁之间,王劭廉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严复得意两弟子之一。毕业后被派往英国深造,学习造船工程。
1906年至1914年期间,担任北洋大学堂教务提调(总教习)。
1906年北洋大学堂总教习丁家立辞职,由王劭廉接任,总教习改称教务提调。接管之初学堂缺少总办,是“三提调”时期,即教务提调、底务提调和斋务提调。王劭廉作为教务提调兼责监学官、检察官,实际对学校负起了全面责任,维系了学堂规则的严格执行,重新厘定办学制度,进行结构调整。
按照新学制北洋大学堂正科的生源来自于预科,为解决生源质量问题,王劭廉亲往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考核办学水平,认为其第四年的毕业生程度不够进人北洋大学堂正科水平,即令其延续一年,考核后升入北洋正科。经过调整后,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达到与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程度一致,毕业后即可升入北洋大学堂正科,较好的解决了长期困扰北洋大学堂的生源问题。
王劭廉发扬北洋大学堂一贯的“实学”特色,主张办学面向社会需要,1906年应外交需要北洋大学堂开办了法文班和俄文班培养翻译人才;1907年和1908年为满足社会对师资的需要,先后开办了两期师范班,培养出师范毕业生69名,为发展我国师范教育做出了贡献。在王劭廉任职期间北洋大学堂已经发展成为以工、法为主,兼有文、师范等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王劭廉任职后继承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着重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并秉承北洋大学堂的办学特色,严谨治校。在上任后他把每一学年的假期改为按中国的风俗习惯并缩短了寒暑假期,深得中国师生赞同,外国教员也无条件照办了。王劭廉对校务严格管理,学校所定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以身作则,从不迟到早退,并亲自听课。他常言:“做一件事,务须脚踏实地去做”不走捷径,富于责任心,无论任何事,自觉学识未足,即全力以赴。
王劭廉掌校的9年期间坚持北洋大学的先进性和办学特色,在将西学中国化的转型中把握好北洋大学的走向,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