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史绍熙(1916-2000),男,原名史绍华,江苏省宜兴县人,内燃机、工程热物理与燃烧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高校内燃机专业的创建者、教学科研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
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内燃机博士学位,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发明了复合式燃烧系统,推动出粒子在气缸内涡流中的运动轨迹方程,提出了周边混合气流形成的原理。发明柴油机的热混合理论。建立了周期性脉动式流动的能用速度分布方程,并求得了其频率影响的无因次式,从而解决了层流流量计多年来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82年至1986年任天津大学校长。
史绍熙提倡“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是北洋大学的优良传统,许多严谨治学的事例至今仍传为美谈。史绍熙校长1935年考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四年中学习刻苦而成绩优异,学期考试屡获第一。北洋大学的严谨学风使他刻骨铭心,终身受益。针对当时恢复高考招生后不久的混乱状况,他及时强调要加强教学管理,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强调要继承发扬北洋大学“双严治教”的优良传统,提倡“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树立良好校风学风。1982年4月,在他的主持下,天津大学召开了以“坚持严谨治学,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通过了天津大学《贯彻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充分体现了“双严”精神,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和考试、实践性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都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如规定必须要由有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要给学生讲课,其中每两年至少应有一学期给本科生开一次课;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等。1983年10月,天津大学又一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自贯彻“双严”方针以来学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进一步指出:“在近年‘双严’的基础上,更突出个‘严’字,在‘严’字上下工夫。教师自己要严谨治学,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会议同时要求,“教学上的教书育人,党政部门的管理育人,后勤部门的服务育人,都要贯彻“双严”精神,形成全校上下,各方面协调统一的严谨校风”。此后,天津大学多年来一贯坚持贯彻“双严治教”的精神,重视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思想已逐步成为天津大学广大教师与干部的共识,并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了新的发展。1999年,教育部派出的专家组对天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后,认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已达优透水平,并认为“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是学校办学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