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英

人物小传

张含英(1900-2002),男,字华甫,山东省菏泽人,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1918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抗战期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秘书长、总工程师,1950年至1979年任国家水利水电部副部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张含英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1948年至1949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张含英是中国近代水利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北洋的良师挚友。1948年张含英临危受命,出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受到了北洋师生热烈的欢迎,并向学生们承诺将负起责任,恢复学校秩序。他只身一人到校,以校为家,先抓上课,稳定教学秩序,并着手落实复校计划。在已有理、工两院的基础上筹划先设管理学院,而后增设文、医两学院。为此,他修缮扩建教职工和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饭厅及体育场,添置图书和设备;又征得行政院批准,将泰兴纱厂全部设备拨归学校,供纺织系学生实习使用。在他和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下,学校不仅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呈现出综合发展的新气象。教授们在忙于重建本校和教学之余,仍致力于科学研究,时有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化学工程研究所在1948年出版的《化工年刊》上发表的十几篇论文,博得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赞誉。

张含英认为,北洋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它培养的学生要有远大的眼光和完美的人生观。他在给北洋大学学生所做“工程师的修养”的讲演中说:今天吾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要为人类服务,根据致知的结果,去达到增加人类幸福的享受。且工程师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懂得因果律,决不能有丝毫欺骗世人与自己的行为,否则不良的果就会立刻反映出不良的因来。所以工程师既要有远大的眼光,又应占有“真”的道理。他还提出了工程师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生活知识,以最少的经费得到最高的价值,以达“善”的目的。因此他要求学生一一未来的工程师,要把握住青年时代的好时机,努力学习,加强完美人生观的修养。张含英将德、才、学、识、量五个字作为一个人成功所需的条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加强修养,并在“实事求是”校训的后面加上了三问:“懂么 会么 敢么”。他说:“实事求是是北洋大学的校训,从1918年秋进入北洋大学学习后,就牢记这4个字,并作为一生努力遵循的为人处事的准则”。这也充分显示出北洋大学对他深深的影响和在心中的位置。

张含英还十分重视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为了扩大学生的科技知识面,积极向教育部请求拔发外汇,与美国书店联系,购置了一批最新科技图书和杂志;扩大了图书馆的阅览室,增加了阅览时间,以配合课堂教学。他在学生中组织学术竞赛,以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张含英在艰难困苦中带领北洋师生发愤图强,在逆境中求发展,并建立了工学院和理学院,实现了北洋大学长期以来理工结合的夙愿,在北洋大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图片 更多>>

代表性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