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寒

人物小传

金东寒(1961—),男,生于黑龙江绥化,祖籍浙江新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曾任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78年3月-1984年9月,金东寒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内燃机和动力装置专业学习,分别获得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留校在热工教研室任助教;1989年,毕业于中国舰船研究院并获博士学位;2001年,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总工程师;2004年2月-2015年6月,任所长兼总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学校长,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19年5月至2025年1月任天津大学校长。

金东寒长期从事新型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研究与应用开发,本世纪初,他主持研制成功的特种发动机动力系统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并在重大工程中批量应用,是我国该领域的开拓者。

成功离不开刻苦,博士毕业后第二年,他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为完成一次重要的实验任务,他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实验室没回家。以至于天气转冷后,妻子不得不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从家里给他送来冬被。

成功还需要更多品质。同事们说,金东寒的特点是跳出框框,运用多学科综合背景,融合多维度思考。热气机系统极为复杂,此前,许多经典和现代控制方法都未能实现仿真。他带领课题组跳出常规思维,逐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案,之后又与技术人员在现场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最终,满足了控制要求,各项指标都优于国外。凭借扎实的细节制胜,金东寒率队一块一块啃下技术硬骨头,用了第二个“五年”,将热气机的功率又提高了 10 倍。而后又过了 10 年,这项技术终于告别实验室,随我国新型特种舰船入海。如今,中国的船用热气机,已被证明能无故障运行数千小时。这种稳定性,源于金东寒团队对每个细节的完美追求。

相关图片 更多>>

代表性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