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李曙森(1910-1998),男,河北省霸县人,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参加革命工作后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绥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宣传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社长、中共嫩江省宣传部长兼省军区宣传部长、民主学院院长、军调处中共少校参谋,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松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高教部工业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司长等职。天津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
1956年至1957年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1963年至1965年天津大学党委代理书记,1978年至1982年天津大学校长。
李曙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模范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他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办学业绩,赢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崇敬。
李曙森一向重视知识分子工作,依靠教师办好学校。他十分关心师资队伍的建设,他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科学水平的关键,是办好学校的首要环节”。鉴于天津大学发展迅速、增设新专业较多、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重逐渐加大的情况,1961年11月他起草了《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意见》。文中提出了“全面安排,长期稳定,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16字方针,此意见后经校务委员会讨论、研究和补充,形成天津大学文件——《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决定》。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为提高我校师资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曙森工作深入,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到教研室和学生宿舍中去,与他们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勉励他们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工作,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李曙森很珍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第一所大学的历史事实。1980年10月2日,时任校长的他在纪念天津大学建校85周年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北洋大学的办学成绩和优良学风。“北洋大学在全国大学中,不仅是创办最早,而且办学成绩显著,闻名中外。”他积极肯定学校的过去,旨在激励天大人在继承我国高校优良的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高水平大学。李曙森熟悉教育、了解教育,在工科院校工作了半个世纪,对于工科院校单办工科的利弊心知肚明,对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工科院校应该如何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高校不再是给未来专家以某一门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某一套现成的为解决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办法,或者说给学生一套处方式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求专家不仅具有适应当前情况的能力,而且具有适应专业知识迅速发展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工作条件,必要时能迅速转换专业知识技能,追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