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李书田(1900-1988)男,字耕砚,河北省昌黎人, 中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19年升入土木工程学门(正科),1923年以学业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被选为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同年,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26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应邀回母校任教,1932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代理院长,1934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至1948年。
任职期间,李书田秉承“实事求是”校训,严谨治校;兴建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创办了水利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等新的学系和专业;倡导科学研究,开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和工科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37年春拟具的《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既宏伟又具体,其为北洋大学的恢复不遗余力。抗战期间,率北洋师生西迁,先后执掌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创办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七七事变以后,津沽沦陷,李书田率领北洋大学全体师生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等高校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改成国立西北工学院。1939年,他联合师生复名北洋大学,未能成功。之后,他偕北洋部分教师在西昌建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接着,又筹建国立贵州农工学院,为 西部教育播撒了火种。随后,他再次提出建立私立北洋工学院之事,并通过努力将浙江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李书田严把生源质量关,规定北洋工学院不以名额定标准,而是根据水准定名额,即北洋录取分数线是“铁线”,考生成绩达到此线录取,达不到则坚决淘汰,宁缺毋滥。数、理、化试卷均用英文,录取条件甚高,始终不渝地坚持“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宁缺毋濫”之原则,从不随意、不负责地滥招、扩招学生,从而保证了入学新生的质量。学校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在土木系内添设水利工程组,矿治系分置采矿组、金工程组,机械系增设航空工程组,创设电机工程系等。这些都为今后北洋大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教职员工比1931年增加近30人;学生招生人数亦由1931年的97人增至1937年的178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栋梁。
李书田饱览典籍,学识宏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是率先垂范,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受到教师们的尊敬。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北洋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北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更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