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茅以升(1896-1989),男,字唐臣,江苏省镇江人,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26年应校长刘仙洲之邀,到北洋大学任教,主讲桥梁力学、结构工程等课程。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28年12月至1930年7月,出任北洋工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8年,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因受命主持修复大桥而未到校任职。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1929年3月31日,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突遭火灾,损失甚巨,茅以升竭尽全力筹募工款,亲往南京教育部争取“中比庚款”,重建校舍。当时课本都是英文精装,价格昂贵。茅以升十分同情穷困学生买不起课本,就倡议采取贷书制,将教科书借给学生,学期结東,学生想要就半价购下,不要就退还学校。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茅以升从南京请来一位印刷技师,在校内建立了印刷厂,主持翻印教科书,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教科书及时更新的需要,学生们皆大欢喜。1933年起主持建造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大桥沦于敌寇之手,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
茅以升在北洋大学任职期间,对校务管理、学校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亲自过问,并作了重大改进。他在教学工作中,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素以认真、严格、诲人不倦著称。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先习后学”、“学习并重”的培养方式,将钱塘江大桥的工地作为北洋学生学习的实习基地,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