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孙越崎(1893-1995),男,原名毓麒,浙江省绍兴县平江人,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
1913年,孙越崎进入上海复旦公学,1916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科,后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学习。1929年至193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到英、法、德、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回国后历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甘肃油矿局总经理等职,解放后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后任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煤炭工业部顾问等职。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从1924年起,孙越崎开始投身于中国现代能源工业。他首先来到天寒地冻的东北,创办吉林穆棱煤矿(现属黑龙江鸡西矿务局)。经过6年奋斗,他经历并熟练掌握了一个新建煤矿从勘探、建井到生产、经营的完整过程。1929年他自费赴美留学,先后考入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攻矿冶专业。学成回国后,孙越崎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担任矿务专员,对津浦铁路沿线的煤矿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调查。1933年,他被委派到陕北地区调查石油资源,随后担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这一时期,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成了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的第一口油井。1934年冬,孙越崎被任命为中英合办的河南焦作中福煤矿总工程师,随后又担任该矿总经理,并兼任焦作工学院董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独排众议,将焦作煤矿的主要设备、技术人员和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及设备转移到后方。1937年12月,孙越崎担任湘潭煤矿公司总经理。随后担任四川天府、威远、嘉阳、石燕四矿总公司总经理。他所领导的煤矿生产的煤炭供应了抗战中心四川全省一半以上工厂生产和民用。1941年,孙越崎被任命为甘肃油矿局首任总经理,负责创办玉门油矿。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他率领员工在戈壁荒滩建起了一个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修、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石油企业,其产量几乎是国产油的全部。为了表彰孙越崎的功劳,中国工程师学会在1942年举行的年会上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越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当时中国重工业最集中的东北区特派员,随后又相继担任河北天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成为主管全国经济及工业建设的领导人。解放前夕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孙越崎毅然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资源委员会管辖的近千个大中型企业及3万多名科技、管理人员基本完整地移交给新中国,对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届耄耋高龄,仍壮心不已,奔走于大江南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孙越崎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